管從血統、文化角度來看,台灣在歷史上的定位上仍有許多玩味之處。嚴格說來,只能說是一個長期被殖民的社會,屢屢受到外來強勢文化(葡萄牙、荷蘭、西班牙、日本)價值影響與威權統治,沒有一套清晰本土文化。只要政治競賽一開始,多元族群的尊嚴與認同總是被一一被挑釁、排斥、對立,嚴重影響社會安定。

今天問redeye,為何大家都認同這個台灣是族群多元的主體社會,但是彼此競爭時,卻要挑起族群分立,分誰是河洛人,誰是唐山人?大家不就是一塊生長在這塊土地上的居民嗎?蕃薯跟芋頭真的很重要嗎?


學長說,不管中外,每個政黨對外都會鼓吹族群融合,以吸引更多不表態左或右的中間選民的認同。但是黨內還是有部分聲音會有沙文主義的心態,所以當黨或個人的利益受到威脅時,就會有所謂優秀民族論」偏激心態的反應。

其實,台灣人民是善良的! 善良的人民最能融合不同文化,從台灣人民的生活、飲食、宗教上都可以看到各種明顯包容的痕跡!

 沙文主義 Jingoism

泛指種族歧視與性別歧視。奉沙文主義者,一般都是對自己國家、民族、團體有過度優越感,因此看不起其他的國家、民族和團體,是一種有偏見的情緒。

 



一份民進黨臨全會在2004年所通過的決議文,論點清楚表示,沒有一個族群是弱勢的,是卑微的,對外認同一個大家都接受的主權。但不要只流於口號,只是形式條文。台灣人民真的是包容心很大的一群良善子民,請不要動不動就拿族群鬥爭對立來達成某種野心!



  族群多元、國家一體_決議文    2004年民進黨

  十大主張

、反省迫害史才能開創族群未來:早年漢移民對原住民族的宰制,與外來統治的壓迫,造成各族群語言、文化、認同的流失和今日的族群問題。反省這段歷史,才能開創族群文化的生存發展空間。


、建立台灣主體性並非排外主義:本黨執政以來積極落實鄉土、母語教育,認真推動客家與原住民族政策,重建了台灣文化主體性,既非為「狹隘的地方主義」,更不是「偏激的排外主張」。

、國民黨的壓迫並非外省新住民原罪:過去的壓迫是國民黨少數特權集團而非特定族群所造成,不應成為外省新住民的原罪。我們應攜手努力釐清歷史真相,並恢復受創族群的尊嚴。

、摒棄同化融合政策、邁向共存共榮:鑒於族群文化的多元是國家的資產,我們摒棄壓迫的同化政策或片面的融合政策,主張尊重差異、共存共榮的多元文化政策。


、國家認同應建立在公民意識基礎上:經由民主化建立國家主權後,台灣已無外來統治問題,只有如何共同抵抗外來併吞的挑戰。國家認同應建立在並肩保衛民主成果、攜手開創台灣經驗的「公民意識」上,超越「省籍意識」。本黨深切體認並承擔此一典範移轉的歷史責任。


、中華民國認同與台灣認同應相互接納:中華民國主權既屬於全體台灣人民,而非其他政權,則台灣認同與中華民國認同,都是對國家認同的表達方式,不應被曲解為族群對立,而應相互尊重、理解和接納。

、族群歧視言行應予譴責:國民的族群認同與公民權益都應受到尊重,任何對族群身分的歧視性言論和行為,應受到譴責和制裁。對國家一體和國家安全的支持與維護,自應透過民主途徑加以規範。

、各族群都是台灣主人:台灣不但早已是原住民族、客家人和河洛人的原鄉,更已成為外省新住民的新故鄉、外籍新移民的新天地。台灣主體性是由各族群共同參與所建構,各族群都是台灣主人,各族群母語都是台灣的語言。

、推動跨族群交流以促進族群和諧:政府應繼續支持各族群文化的傳承和發展,並積極開拓跨族群文化交流的公共領域,提升國民的多元文化涵養,以促進族群關係的和諧。

、建立台灣為全球多元文化國家典範:我國為因應全球化,應積極推動多元文化政策,並成為族群文化多樣性之全球努力的實踐模範,繼民主化之後,建構一個文化多元、命運一體的新國家。


   這是我們的台灣

文建會製作一份在美國洋基球場上,播放長達10餘分鐘的台灣影片_「Taiwan Touch Your Heart」,告訴美國人民,台灣到底美在哪,又好在哪!!台灣有數不盡的美景與各種人文融合後的優點。希望同在這塊土地上生存打拼的同胞們,更要好好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一切。

本文瀏覽人氣: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m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